为什么好员工开始摆烂了?

你可能也见过这种现象,团队里本来干得很好备受赞誉的人,突然间躺平摆烂了,不主动干活了,工作标准也大幅度下降,从“狼性工作”变成了“佛系工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就像那句话说的,“所有的分手,都是蓄谋已久。”

好员工摆烂,往往不会是临时起意,都是在日常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积累,直到突破了某一个阈值,好员工寒心了。

或躺平,或摆烂,也说明好员工对组织不再抱有幻想,很难再回头了。

当下,绝大多数企业都在大谈“降本增效”。你想,发掘一个好员工,需要多少招聘成本、时间成本、培养成本?而好员工与企业磨合得很好,本身工作效率也很高。

认真对待好员工,就是在降本增效。

一、为什么好员工会摆烂?

好员工摆烂,大概率都是被逼的。

首先,是工作方面。比如,干得越多活越多,能力越强越受累。

好员工效率高成果好,一些管理者就不断给好员工加码,日常事务、临时工作、突发情况……甚至,把本来不属于工作范围内的事,也安排了过来。

很多员工之所以“好”,不仅工作能力强,耐受程度也很高。但人毕竟不是机器,要合理安排工作,不能逮个人可劲儿造。杀鸡取卵,最终毁掉的一定是整个团队。

其次,是激励方面。干多干少都一样,加量不加价。

每天正常上下班拿的钱,跟每天干到半夜拿的钱,是一样的。谁能一直这么加班?

好员工的自驱力、责任心很强,有奉献精神,尽心尽力完成交代的任务。及格线不是好员工的追求,他们追求良好甚至优秀。但这不应该是管理者只给任务、不给回报的理由。就算是机器,也得时不时维护保养吧?更别说是人了。

在很多企业,存在工资倒挂的现象。一些经验丰富、兢兢业业的老员工会发现,新来的人跟自己工资一样,甚至比自己还高。能不寒心吗?

然后,是容错机制太差。想要创新性的好成果,却不愿意承担成本。

事儿干成了,把它看做理所当然,是员工应该做的。出了点问题,就开始批评、指责。

干好了不赏,干错了受罚。那对正常人来说,就只能少干点。就像沈腾在春晚小品《吭》里的台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

接着,上升路径不清晰。努力工作好几年,抬头一看,前方没路了。

晋升机制,没有。加薪方式,没有。职级序列,不清晰。下一步往哪儿发展,不知道。

没有切合个人利益的目标来牵引,只知道催着员工干活。怎么激发人的善意?怎么激发战斗力?

还有一种可能,是团队文化出了问题。其他人都在躺平,好员工凭什么还要努力干活?

在摆烂氛围严重的团队中,好员工就是异类,不合群。甚至可能会面临一些指指点点和风凉话:“你看他一天到晚装啥啊?就显得自己热爱工作。”面对这样的文化,好员工难免会怀疑自己努力的价值。

归根结底,好员工突然躺平、摆烂,一定是组织的运行机制出了问题。比如,会做的不如会装的,能干的不如能说的,努力的不如亲近的。

本来,员工与企业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双赢。但不好的运行机制会把个人与组织变成了互相博弈的状态,最终陷入“囚徒困境”。“我不知道公司会不会给我回报,反正现在没有,那我就先省省劲儿。”

这就像慢性病,短时间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等到病症深入骨髓,那就是“病来如山倒”,难以医治了。

二、管理者的难处

客观上来说,好员工摆烂不全是管理者的问题。他们也有难处。

比如,以结果为准绳。管理是要为目标服务的,没有拿到好的结果,过程再辛苦也没多大价值。

在公司内部管理上,巨人集团创始人史玉柱有一个基本观点:只认功劳,不看苦劳。公司要发展,就必须完成一个个目标。结果,一定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再比如,管理者需要有一个得力干将,来承接很多工作。

每个团队的负责人都喜欢能干的,他们也必须找到能干的人,来承接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底下有人”。

但团队里,不是每个人都很厉害,拔尖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能干者多劳,就难免会出现。

而且,好员工都是靠谱的人,最让人放心。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很多时候,管理者不是非要给好员工加量,可能是他也没办法。交给其他人,这事儿不放心啊,耽误事儿,耽误时间,耽误精力。

仔细一想,还是交给好员工做吧。

同时,培养人就是得多上战场、打硬仗。虽然我们常说,成年人只筛选不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看到值得培养的人,出于善意,往往会多多指点,帮助员工走在正确的路上,快速成长。

如何成长呢?多干事,经验才积累得快,成长才能快。这是唯一的通路。

我们还得看到,很多时候中层、基层管理者没有太大的权限,就算想回馈好员工,可能短期也无力拿出太多的东西。毕竟很多制度是顶层设计的,即使迭代也要一步一步来。

三、如何防止好员工摆烂?

所谓管理,其实就是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做复盘。

好员工摆烂,不能把全部责任归在管理者身上,但这种现象会直接影响过程和结果。那么,如何防止好员工摆烂呢?

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什么情况下你的工作动力会更足?

一定是“我要干”,而不是“要我干”。

1.激励体系

任何时候带团队、做企业,一定要先满足员工的“小我”,再去提升员工的“大我”。

对于员工的“小我”,就是在设计激励机制的时候,要让员工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

① 及时论功行赏

员工也许可以无私奋斗,但公司不能让奋斗者没有回报。

亚当·斯密说: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是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特别关注。

比如华为。任正非一直要求不能让“雷锋”吃亏,坚持对事负责,而不是唯上。只有以奋斗者为本,让好员工不吃亏,好员工才更愿意与企业同行。

员工和企业,需要建立一种信任,这种信任就是我好好干,公司不会让我吃亏。

同时,也要多元化激励,奖金只是一方面,干得好的还有荣誉奖励,金牌员工、明日之星,有单独和任老板合影的精神表彰,也有法国造币厂定制的奖杯。

这些还不够,华为还有员工持股,华为员工持有了接近99%的股份,股份的回报主要有两个途径:股票的增值、年度的分红。

公司法规定上市最多只能有200个个人股东,员工持股还要自己花钱买,华为有接近10万人持股(华为公司就两个股东,一个是任正非,一个是员工代持的工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员工持股公司。

华为有一套完善的“分赃”机制,这套机制有三个核心:

价值创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然后挖掘这些价值创造要素,激活要素。

价值评价。评价是什么?干得好、干得坏,要评一评。奋斗者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上级指定的,而是由制度评价的。

价值分配。给干得好的人、奋斗者多发,叫激励,给干得一般的人发合适的,叫回报,给那些干得不好的少发,这就叫约束。

其实就是四个字:论功行赏。这也是华为人力资源的核心——全力创造价值(功)、科学评价价值(论)、合理分配价值(赏)。

② 明确职级体系

目前,快速成长型企业普遍的问题就是没有职级体系。员工除了晋升管理职务没有其他的发展通道,没有任何机制,所以会出现薪酬倒挂之类的问题。

因此,快速成长型企业首先要将职级体系搭建起来,建立双通道机制。

什么是双通道机制?

一是管理发展通道。也就是管理职务晋升的通道。比如主管、经理、资深经理、总监、资深总监等。

二是专业发展通道。也就是专业技术职级晋升的通道。比如从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到专家。

任何一类岗位都可以这样区分能力梯队。这样,在公司里除了晋升管理职务这一条发展路径以外,还可以通过走专业发展的路径来实现职业生涯的提升。

并且,军队的一种做法值得参考。在具体级别上,再划分档次。比如晋升副连后,第一年是副连1档,第二年是副连2档,以此类推。

当然,这些都要与薪酬挂钩。如果公司有这样的机制,可以肯定会对那些持续成长的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2.剔除团队中的老鼠屎

人才的选用育留,对团队的做事、成事氛围非常重要。

但很多时候,几次面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无论多么严格选人,人才进来后都不能保证100%融洽。

我们常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一些“个别人”,不仅自己无法给团队提供价值,还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氛围。

所以,团队中的“老鼠屎”必须要剔除。一个好的团队,一定是流动性好、活力强的团队。

不少企业现在都实行“271考评机制”,即把团队人员按照2:7:1的比例评定绩效。20%是A类绩效,70%是B类绩效,10%为C类绩效。根据这个绩效评定结果决定成员的绩效奖金或者晋升、辞退。

但要注意的是,“1”的员工不一定是绝对不好的员工,他也可能是暂时遇到了某种问题。

正常来说,一个人要想证明自己,至少也要有3-6个月的时间,否则很难融入到企业中来。

只有在屡教不改、多次辅导无效的情况下,才能去考虑辞退的问题,不然容易影响其他人的心态。

总的来说,绩效固然重要,但团队中的“老鼠屎”应该多维度评估,比如工作态度、协作能力、性格品质等等。

真的确定了,就不要犹豫,立刻剔除。

3.帮助好员工成长

好员工,往往敢于担责,但事无绝对,难免会遇到不好的结果。

所以,要给他们试错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成长。如何帮助呢?

除了基本的业务知识辅导、业务技能辅导、工作心态辅导外,最关键的就是复盘。

复盘有4个好处,了解现在、总结过去、提升未来、借事修人。分为3个阶段:复盘前、复盘中、复盘后。

① 复盘前

盘点数据,包括结果数据和过程数据。

搜集案例,将焦点落到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

抓大放小,明确核心方面及其重点分支事项,进行重点分析。

② 复盘中

员工表述,分为表述结果、表述过程、表述规划。

管理者需要充当好倾听者的角色,抱着支持、鼓励、协助对方的心态。

双向沟通,就是挖掘本质,也要从结果、过程、规划3个维度进行。

管理者和员工要通过工作结果和过程来共同发现和分析问题,抽丝剥茧,找到问题背后最本质的原因,最终达成共识,从而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方法、数据和结果起到借鉴和警醒的作用。

在沟通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遵循“三分提问,七分倾听”的原则,每发现一个问题,都可以对员工进行追问,一直追到问题的本质上去。

管理指导,就是“揪”“照”“闻”。

“揪头发”,是指管理者让员工上升一个台阶看问题,从而提升其眼界,培养其向上思考、全局思考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比如,做工作复盘的是业务专员,管理者要让他从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做工作复盘的是基层管理者,管理者要让他从区域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

“照镜子”,管理者与员工相互成就,要彼此成为对方的镜子。在给员工“照镜子”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客观、真实地反馈给员工,真诚地为对方提供建议。

“闻味道”,观察员工言行表现的方方面面,对这个人状态、心态、价值观等进行判定。

③ 复盘后

在工作复盘后,管理者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落地工作,跟踪进度、在岗辅导、阶段复盘。

a.跟踪进度

管理者一定要认真跟踪员工的改进和规划落实情况,否则复盘就白费了。

管理者要明白,员工不会做你希望的事,只会做你检查的事。团队的执行力就是管理者的执行力,员工的底线就是管理者的底线。

因此,管理者一定要跟踪员工的工作进度,杜绝“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的情况,避免工作复盘的价值被敷衍了事的态度摧毁。

b.在岗辅导

在工作复盘的过程中,管理者会发现很多问题是员工自己无法解决的,这时就需要在工作复盘后通过在岗辅导的方式帮助员工成长。

在岗辅导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体辅导,另一种是个性化辅导。当发现大部分员工都存在共性问题时,管理者需要进行集体辅导;当发现员工存在个性问题时,管理者需要进行个性化辅导。

集体辅导就是指培训。管理者要知道,一场培训无法影响或改变工作的最终结果。因此,管理者要做的是建立培训机制,通过长期的机制来保证员工的成长。

个性化辅导也叫情境辅导,主要针对个别员工出现的个性化问题进行纠正,管理者需要在实际场景下对员工进行一对一的实际操作教学。

c.阶段复盘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管理者不能指望通过一次复盘解决所有问题。所以,要大复盘、小复盘融合使用,用PDCA不断改进。

(注:PDCA循环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 Act(处理),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工作更高效,我们明天也会推出此类文章,敬请关注。)

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晚会复盘是以日为单位进行,周会复盘是以周为单位进行,带有考核标准的正式复盘是以月和季度为单位进行。

这样,管理者就能够保证员工的实际工作与目标、计划相吻合。

另外,有阶段复盘,员工可以在较短的周期内得到有关自己的反馈,能够保持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从而达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统一的效果。

复盘过程中,保持这4种心态:开放心态、坦诚表达;立场坚定、丑话当先;刨根问底、反思自我;重在行动、持之以恒。

没有复盘,人就会在一个错误的地方,重复地犯错,没有经验积累。

所以,复盘是成长的最好工具。

结语

员工与企业家,本质是合伙关系。企业是这个合伙关系的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有三种形态: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好员工之所以存在,必然是因为上面3个原因之一。

但是,一旦彼此之间不再是共同体,甚至变成了对立面,好员工躺平摆烂就很正常了。

好员工的出现,是员工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很难得,也很稀缺。

千万不要让好员工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