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蜀中自古多医家”的说法,而笔者这里要介绍的老中医李昌达就出生于四川的平武县。他生于192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的法律系,可是最终却走上了从医之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昌达是家传中医,在他12岁的时候就跟他的父亲和其他长辈学习了中医,到了读大学的时候,他的中医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在县里也颇有名气。然而在家人的要求下他选择了自己并不很喜欢的法律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还是对中医热爱有加,于是家里最终尊重了他的选择,让他直接去县里的中医院工作。

那时李昌达本身就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加上他在中医方面的悟性很高,很快便在当地成了众人皆知的名医,而且有口皆碑,在老百姓的心中声望很高,到了1978年,他在52岁时被卫生部评为了名老中医。

1979年,他被调到了成都,跟当时成都中医学院的李克光教授一起创办了老中医经验讲习班,开始教授学员。

后来在1987年到1993年期间成为了四川中医药研所门诊部的特约医生。

李昌达从医期间专攻疑难杂症,尤其擅长用自己的家传医学治疗癌症,而且颇有建树。他认为癌症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以及七情内伤和饮食劳倦等因素所致,尤其是饮食劳倦是发生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何为“饮食劳倦”呢?主要讲的是“病由口入”,在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由于受生活条件限制,人们经常会摄入不干净和发霉的食物,久而久之就引发了体内癌瘤的形成。

不过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以前那种食用不洁食物和霉变食物的现象已经很少了,而更多是吃了古人所说的“膏粱厚味”。

这些食物虽然好吃,但一是添加剂太多,其中的有害成分会被人体吸收,再是营养过剩造成肥胖,这些原因最终都成了癌症发生的祸根。

所以李昌达先生当年提出的“饮食劳倦”这一癌症的祸根依然适用于当今这个时代。

李昌达先生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就意识到癌症会成为以后一种危及人生命的主流疾病,因此他在专攻疑难杂症的同时,结合自己家传的医学来研究如何治疗癌症。

经过他长达几十年的临床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癌理论和实践方法。

尽管在西医的体系下良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不同,但是从中医角度来说治疗的本质是一样的。

李老将其统一为一个原则“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和清热解毒等方法并用”来治疗良恶性肿瘤。

李老在中医入药上有自己的特点,就是擅长用丸药,主要是因为汤药用久了会导致患者胃口下降,食欲不佳,久而久之很难坚持,便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丸药吃起来方便,还可以减轻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对胃口的影响较小,虽然起效速度慢,但是一样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笔者也非常赞同李老的这种用药方式,毕竟得癌之人,情绪是比较差的,如果副作用影响,胃口不佳,内心就会产生动摇,而一旦产生抵触情绪,不信任中医治疗则会大大影响治疗的效果,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患者放弃治疗。

李老一生著述不多,但是都是自己多年临证的医案和自己总结的经验和所学的精华。比如他在80岁的时候还出版了《肿瘤治验录》一书,这里面收录了他治疗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医案。在出版这本书时,他也非常谦虚,只是称这本书是“一得之愚供参考而已”。

而书中的医案,都是李老在多年临床时悉心和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治病除根的正确理念,从而增强信心后,和他密切配合,最终取得良好预后的案例。可见这种治癌治根的医案,是非常值得中医从业者以及爱好者学习参考的。

此外,李老从医过程中专攻疑难杂症,在这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出版了《疑难杂病治验录》一书,目前已成绝版。

这本书包括了内科杂病,妇科杂病,外科杂病,儿科杂病等内容,也都是李老从医多年的临床治验结晶,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可以提高医术水平,拓宽思路,对于中医的爱好者来说学习价值也很高。